当前位置: 管理培训 > 名人访谈 > 正文

女科学家吕植:当爱好变成责任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2-11-17 11:47:18| 查看:

女科学家吕植:当爱好变成责任[/page]中国养猪网讯:

  在一些人眼里,吕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她早年研究大熊猫,并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后来又在为生态保护奔走,多年来奔走在田野考察的“前线”,她有着许多常人无法经历的故事。

  达尔文的科学世界

  吕植生在兰州,长在兰州,从小喜欢读书,最喜欢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行日志》,达尔文远航经历和他创造的科学传奇,对她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她对书中介绍的探索与发现、对那种“非常规的生活”,充满无限神往。“很可能因为青少年时代的这种影响,我选择了生物专业,高中毕业选择了北京大学生物系。”

  刚考入北京大学时,吕植只有16岁,现实世界中“科学学子”的生活,与青少年时代憧憬的传奇世界,相去甚远。实验室的真实经历与《贝格尔号航行日志》描述的科学发现的迷人历程,有着天壤之别。大学生活的开头几年,让她颇为失望。 1983年,吕植终于找到了科学世界中属于自己的传奇,那年她得知一位叫潘文石的教授,在卧龙研究熊猫的工作,便要求投入他门下。一开始,潘文石并没有同意,“固执”的吕植,便对他紧追不舍,最后终于被这位著名的大熊猫专家收入门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开始了她的大熊猫生涯。

  从1985年春天起,吕植开始进行系统的野外研究工作。长年的野外生活需要非同寻常的坚忍,而吕植一呆就是8年。这8年中,她成了大熊猫最信任的第一个“人类朋友”。

  曾有人把一只患病熊猫交给她治疗。病愈后,这熊猫居然缠上了吕植,放归山林没有几天又自己跑了回来。她甚至可以随意出入大熊猫的洞穴,对于这种疑心很重的动物来说,吕植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它们允许这样零距离亲近的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出国“热”刚刚开始不久,北京大学的生物系几乎成了海外预科班。记者结识过几位北大生物系老教授,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大生物系,他们有个夸张的说法:“那几乎就是出国的跳板。”临到毕业时,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怀揣护照,手捧托福、GRE成绩等着赴美的签证。

  而当吕植面临毕业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考虑出国的问题,那时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传奇,并一头扎进了大熊猫的栖息地。

  1991年,吕植来到了美国国家健康中心作博士后研究。迈出国门,对吕植来说,只是一次研究、学习的良机。在美国4年,吕植根本没有考虑过留在美国的机会和可能性,更谈不上为之奔走。1995年当她结束课题研究时,美国地理学会等很多机构向她发出邀请,都被她谢绝了。她径直回到北大,回到了她热爱的大熊猫身边。

  谈及“去留”之间的选择理由时,吕植的回答朴实无华:“我从没把出国当成改变生活的机会,我的选择完全基于兴趣和事业。”

  作为青年科学家群体中的一员,成长于共和国的承平时代,“国家”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在吕植内心深处从懵懂到自觉,流淌得自然而然。在她的人生辞典中,爱国,就寓于科学致用——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为国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具体行动之中。

  算一笔经济账

  吕植是一个感性的人,她也把感性当成女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和野外工作的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正是这种感性,使她早年的兴趣与爱好,逐渐转变为一种责任与担当。

  “长期和大熊猫在一起,很自然和它们产生了感情。”吕植说,“看到它们的生境遭到破坏时,你很难做到今天观察研究它们,明天就离开了,任它们在艰难的处境中自生自灭。” 如果简单概括她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这样说,科学研究起步于她的感性与爱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科学研究就成了她为国家计算环境与经济账的重要依据。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